實現糧食穩定增產 旱作農業大有作為
時間:2017-05-12 22:41
來源:未知
新華08網蘭州6月26日電(記者王衡)我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八連增,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多年來我國旱作農業迅速發展密
新華08網蘭州6月26日電(記者王衡)我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八連增,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多年來我國旱作農業迅速發展密切相關。農業部門負責人和專家認為,旱作農業已成為我國糧食新的增長點,且未來發展空間大,需要進一步加大技術、資金等投入力度,著手解決日益嚴重的農膜污染,使旱作農業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國初步形成分區域、分作物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
近日在甘肅省召開的全國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近年來我國推廣集成了全膜覆蓋、坐水種、膜下滴灌、機械深松等旱作農業技術,已初步形成分區域、分作物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據統計,全國建設旱作農業示范區500多個,示范面積達1000多萬畝;2011年,以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面積4億多畝。
我國旱作農業區類型多樣,發展適合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的旱作農業技術是必然選擇。不同種類的旱作農業技術保障了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減小,一些旱作區變成了糧食主產區。
在一系列旱作農業技術中,甘肅省探索出來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很有代表性。甘肅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介紹,甘肅省探索形成了旱作農業的“甘肅模式”,概括起來就是“修梯田、鋪地膜、調結構”。2003年甘肅省成功總結了集“覆蓋抑蒸、地膜集雨、壟溝種植、增溫保墑”為一體、具有明顯抗旱增產功效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202.8億斤,僅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區域就貢獻了114.2億斤。據統計,近6年來,甘肅省累計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31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64億斤。
河北省也是旱作農業區的典型代表。河北水資源嚴重匱乏,年水資源總量20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68億立方米,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分別為311和208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河北省走出了一條適合省情的旱作節水技術路線,例如旱作農業區大力推廣以地膜覆蓋為主的蓄水保墑技術、水澆條件較好的灌溉區實施測墑灌溉、經濟作物種植區實施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的農田節水格局。
此外,云南省大力實施以地膜覆蓋為基礎的高產創建、間套種、深耕壟作、集中育秧育苗等科技增糧措施,在全省連續三年遭遇嚴重干旱的情況下,實現糧食三年連續增產。陜西省2011年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集雨補灌等旱作農業集成技術2032萬畝,增產糧食7.2億斤。
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糧食新的增長點
旱作農業技術日益廣泛應用,使我國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取得長足發展,旱作農業已成為抗旱減災奪豐收的革命性措施,旱作農業區成為糧食生產新的增長點。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是被“逼”出來的。首先是傳統的糧食增產模式遇到瓶頸,依靠灌溉提高糧食產量的空間已經有限。而廣大的旱作農業區過去因技術手段制約,糧食產量也不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梅旭榮說,我國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結構性缺水問題突出。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6%,而水資源僅占全國的20%。按照現在的水土資源生產力水平測算,實現2030年糧食增產2000萬斤的目標(達到1.2萬億斤),需增加農業用水約1200億立方米,目前缺水300億立方米。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旱作農業是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據統計,早在2007年,我國旱作農業區就生產了全國45%的糧食,是我國糧食生產穩定的來源之一。“十一五”時期以來,農業部、財政部等更把加快旱作農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農業部組織編制了《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建設規劃》,印發了《農業部關于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連續五年召開全國農田節水會議,財政部則連續多年安排節水示范項目。
其次,我國旱作農業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梅旭榮介紹,我國有近10億畝耕地為無灌溉條件的旱地,旱耕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目前雖然在局部地區和個別作物的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但全國平均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均低于發達國家,提升空間和潛力很大。
另據財政部測算,我國灌區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僅需投入2元,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有很高的比較效益。
據介紹,我國旱作農業發展目標是力爭“十二五”時期使旱作農業區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旱作農業是我國糧食安全的“穩壓器”,生態安全的“大屏障”和消除貧困的“最前線”。
旱作農業發展需要解決三大難題
許多旱作農業省份農牧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旱作農業雖然成績顯著,但也面臨一系列發展難題,主要集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而旱作農業區廣泛應用農膜所帶來的污染,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需要加大旱作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張桃林說,必須認識到,我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只是“初步”形成,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梅旭榮認為,根據我國旱作農業科技進步與生產實踐,今后要重點抓好集水、保水、用水和節水四個基本環節,即集雨增水、抑蒸保水、高效用水和生物節水,同時科學布局旱作農業技術應用,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重點抓好旱地作物生產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我國旱作農業區大多位于貧困地區,干旱既是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也是當地貧困的主要成因。一些省份提出,應建立旱作農業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對旱作糧食生產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技術及設施,如土壤水庫培育、集雨增水、覆蓋保水、補充灌溉設施設備等,盡可能作為長期的技術策略予以確定,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渠道予以扶持。
三是建立完善的廢舊農膜回收體系。由于抗旱效果突出,覆膜是當前旱作農業技術中應用最廣的一項技術,幾乎每個旱作農業區都大量使用農膜,用量不斷增長,加上干旱少雨,農膜自然降解周期長。而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廢舊農膜回收體系,農膜污染是旱作農業區面臨的共性難題,有些地區的農膜污染已非常嚴重。農牧、財政、環保等部門應加強合作,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鼓勵農民和企業回收利用廢舊農膜,加大對農膜污染監測和治理力度,加大研究和推廣可降解農膜。